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对话资本:容亿为什么投御风未来
来源:eVTOL认真观察
导语
在上次远翼之后,终于迎来了第二家登台亮相的,讲述自己故事的资本。
形式上我们依旧一问一答。如果有兴趣参与的,可以后台私信联系,由于最近工作比较忙,我会尽快回复,也请大家谅解。
E:eVTOL认真观察
Z:赵炬 容亿投资 高级合伙人
容亿投资源自产业,拥有丰富的通讯、智能终端和汽车等高端产业资源,重点布局硬科技和数字科技两大领域。容亿目前在上海、杭州、苏州、北京、深圳、嘉兴六地均设有投资平台,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知名机构、上市公司和政府产业引导基金。
容亿投资所投项目均为硬科技和数字科技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和投资生态,案例包括蓝特光学(688127.SH)、恒为科技(603496.SH)、科达自控(831832.BJ)、华恒生物(688639.SH)、金石三维、臻驱科技等。
赵炬 容亿投资 高级合伙人
负责硬科技领域的研究和投资
曾任职于阿朗,超10年无线通信终端企业创业经历
重点关注芯片器件、智能硬件、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Q&A
E:您如何看待eVTOL未来的发展?
Z:eVTOL已经发展了十年有余,各家做到飞机腾空问题不大,但是要达到商业载人的安全性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其中涉及到eVTOL的技术完善,政府的空域管理和适航审定政策问题,以及大众对eVTOL的认知和接受度问题。
在应用于UAM场景前,eVTOL发展路径大概率还是会从载货、特定应用等场景慢慢过渡,国家和各地的相关政策慢慢跟进并完善,最终实现UAM商业载人的大规模应用。
UAM商业载人实现的过程中应该也是逐步的:先固定航线,在特定的航线里一条条建立起来,然后再形成网络的一个过程。随着航线越来越多,起降点越来越密就形成了网络。同时空域管理等各方面技术共同跟上综合作用最终实现。但我觉得一条条固定航线应该是很早就能开始,因为现在直升机就已经在这么干了。
站在投资方角度,我们布局这一赛道,总体对eVTOL的未来充满信心,也清楚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难点和风险。我们认为只要新的科技产品真正创造了价值,这都是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逐步解决的。
E:如何看待eVTOL在中国的发展?和国外相比,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Z:分布式电推、电池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城市交通的需求,产生了中国独有的航空产业投资机会。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弯道超车为eVTOL提供了高能量密度电池,高可靠电机、电控和自动驾驶技术等。国产C919、ARJ21飞机的自主研发为eVTOL提供了飞机工程设计、安全性和适航相关的技术人才储备,尤其是上海确实有非常好的人才基础和产业基础。此外,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城市群,大量人口城市通勤带来的拥堵问题需要更高效的通勤方式。这些更加迫切的潜在空中出行需求和超大市场让中国eVTOL产业迎来弯道超车欧美的机会。
最近几年在中国,国务院、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等多部门均印发相关规划纲要,要求部署新型载运工具研发,推进空中交通服务。民航局也于近期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适航审定管理程序。2021年国家批复湖南、江西、安徽三省为全域低空飞行试点省份,上海等城市也发布相关行业扶持政策,政策指引产业化路径。可以说中国eVTOL商业化所有政策限制都在逐步被打通。
客观来讲,中国目前的行业进展是慢于国外的。国外最早于2010年前后就有eVTOL相关创业公司成立,国内大规模出现是在2020年前后。在适航审定标准方面,国外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框架,而国内仍处于筹备阶段,仅针对特定企业或型号出台了专用条例。在空域管理方面,国内对低空空域资源的开放目前还在谨慎探索阶段。现在商用的飞机都是高空的空域管理,有一套完整的空域管理体系,在低空当中其实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业界大家都在摸索。随着5G技术,北斗定位等技术的发展给低空空域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管理手段。我们认为随着政府的相关管理手段的成熟,低空空域资源开放一定会成为现实。
在eVTOL赛道上,中国创业公司和国外的对标公司差距不大,中国庞大的统一大市场需求也会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在未来的5-10年,在eVTOL领域,中国,美国,欧洲将出现三足鼎立的态势,引领全球eVTOL的行业发展。目前国内eVTOL公司技术正在逐步成熟,我们已经看到国内企业推出的产品进步很大。相信在未来的2-3年,会有多家公司陆续推出eVTOL产品,并逐步走入商业化阶段。商业化的路径可以先在一些特定领域内实现小规模应用,比如说应急、海岛物流、景区观光等场景。在这些领域内小规模应用,让eVTOL公司不断完善产品,提高政府和大众对产品的认知和信心,逐步实现eVTOL最终UAM商业化载人的目标。
E:是什么坚定了你投资eVTOL的决心?
Z: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真正会创造价值的行业,eVTOL将我们的短途通勤从二维的地面拓展到三维的空中,对eVTOL未来的商业前景我们充满信心。同时我们觉得这是中国通航产业百年一遇的一次机会。我们有最够充分的的技术、人才储备,市场潜力也很大,eVTOL行业中国有机会彻底摆脱国外掣肘,实现真正的“航空自主”。
E:我们看到您投资了御风未来,您觉得他们的优势是什么?有哪些潜质打动了您?
Z:御风未来这个团队,我可以说是看着他们从0成长起来的。2018年的时候我们就投了种子轮,2021年又追加了一轮,我们对御风未来团队充满信心。
御风未来团队最开始做无人机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公司只有三五个人。我第一次去他们那里的时候,他们在一间破旧的没装修过的房子里,给我看他们手工做的飞机。两位创始人出身于商飞C919团队,自己不发工资给雇来的同事发工资,非常不容易。我还在他们最艰苦的时候跟他们一起去找客户,包括后面的投资等。这个团队非常务实,到目前为止核心技术团队已经做成功过3款飞机,对技术非常执着,这也是最打动我的一点。
御风未来的自研飞控,我认为这是他们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事实上因为我本身就是学自动化的,在飞控设计和仿真方面我和他们进行过非常深入的技术交流,甚至到一起交流推公式的程度。我跟他们交流以后我发现他们飞控系统做得是很有门槛的,能保证飞机在构型和飞控上的强耦合关系,在性能、安全、可靠性等方面都有独特优势,这绝对不是开源飞控可以比拟的。eVTOL飞机的研发投入很大,比如做实物测试,一旦发生问题,就有可能飞机坠落,损失非常大。御风未来有独立的飞控开发和仿真计算能力,能够实现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保证高安全,真正能够让eVTOL市场做到万亿市场。
御风未来在研发载人eVTOL前,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中小型eVTOL无人机研发、生产、销售经验,有稳定的客户源,能持续产生现金流。载人eVTOL的飞机在实现商业载人前也可以先在现有的客户群里去做物流载货,应急,森林消防等应用,创造价值、积累数据,公司抗风险能力高;
最后,御风未来一直“坚持面向适航的核心系统自主研发”,eVTOL要实现商业化适航是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我认为一切围绕适航进行飞行器设计是个最科学高效的路径,它可以让团队在探索过程中少做很多无用功。
E:在确定投资eVTOL这个领域的时候,看过多少类似的项目?
Z:eVTOL这个行业是个长坡厚雪的领域,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年八年都很难大规模商业应用。投前我们对整个行业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调研和测算。国内eVTOL企业我们都研究过,同时也横向对比过多旋翼、复合翼、倾转旋翼等不同构型,并且对各家的人才储备、技术实力和未来商业规划等进行了综合考量。容亿团队与御风未来团队在很多行业认知上有共同的理念和理解,就很自然而然走到了一起。
E:您衡量这些公司项目进展的方法论是什么?能否简单分享一下?
Z:eVTOL是个新兴赛道,有些主机厂的飞机可能还在设计装配阶段,有些可能已经腾空了。但从我的观点来看,eVTOL是个长期赛道,现阶段的这些进展总体并没有拉开太大的差距,飞机腾空可能只是飞机完成的10%-20%,后面的飞机平飞、单次充电平飞200公里、连续多次安全平飞200公里以及适航等等,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们更看好团队掌握eVTOL的核心设计能力,同时也有合理的商业变现能力,能在5-10年的长跑的过程中跑得稳,跑得远。
E:有一种论调是说资本目前在用新能源车的逻辑看eVTOL,关于这点,您怎么看?
Z:eVTOL和新能源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新能源车给了我们汽车行业弯道超车的机会。eVTOL也是同样的道理,在这一新兴赛道上,目前国内国外的技术积累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我们需要抓住这样的机会。
eVTOL和新能源车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新能源车归根结底是能源方式的改变,新能源车的商业运作方式和传统燃油车差异不大,是经过验证可行的。而eVTOL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工具,技术、政策、商业化等都是需要一一去验证的,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对投资方来说也意味着有更多的风险,当然如果成功了也意味着更高的回报。
E:您觉得eVTOL这个行业的引爆点是什么时间?它未来是有钱人玩的玩具还是大众交通的未来解决方案?
Z:行业内和投资圈已经有过一些的关于evtol的讨论热潮,但eVTOL要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并且让大众相信他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有一段路要走,我觉得会在eVTOL拿到客运适航证并有成熟的运行案例后才能慢慢被市场接受。
eVTOL最终肯定是未来大众交通的重要形式。我们测算过,eVTOL实现量产商业化运营后成本大概和高端商务专车相比贵一些。考虑到节约的时间成本,eVTOL会成为未来高端出行的重要组成。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E:现在eVTOL创业的人很多,您觉得要满足那些要素,这些创业项目才值得投?
Z:一是看专业背景。这是一个对专业性要求极高的行业,不仅仅是把飞机飞起来就可以了,还需要懂安全、懂适航,怎么保证飞机的安全、怎么向适航认证部门证明它的安全,这都是需要非常高的专业素养来完成的,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是比较稀缺的。
二是看团队的商业能力。eVTOL行业周期会很长,商业变现需要5-1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要摸索一套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商业路径,保证公司有一定的现金流,稳定团队,抵抗风险,培养一支能够在崭新的UAM领域中开拓疆土的队伍。
三是看适航取证。eVTOL从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取证的问题,不能闭门造车。团队是否有关于适航的阶段性进展,是否积极与局方进行沟通以及对未来适航取证节点是否有明晰的规划,都是我们要考虑的。
E:您有什么想对eVTOL从业者或者创业者说的?
Z:目前来看,eVTOL仍是个长期赛道,短期内大规模商业化的可能性比较小。要做好长期主义的打算,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在专注技术的同时关注国内外政策法规方向。eVTOL从实现首飞到真正商业化应用,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定要时刻关注相关政策,及时调整方向确保紧跟法规政策。同时团队要打磨包括飞控系统,飞机构架设计,动力总成设计,电池包安全设计等等核心竞争力。只有掌握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做出安全可靠,成本可控的产品。总之一句话:做长远打算,要有打硬仗的本事,也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E:有什么想对投资人或公众说的?
Z:我们对于科技产品,尤其是这种硬科技的产品,有一点我们要认识到: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时间去磨练的。从马斯克2004年投资特斯拉,到电动车普遍为大众接受,过了十多年的时间。同样,eVTOL也需要经历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可能做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
另外,eVTOL是一个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成长的过程都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推动创新需要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开放,更乐于接受不同的事物。希望我们公众能够对新生事物的发展给与更多的包容和支持,对失败给与更多的宽容和鼓励,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创新文化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ukzlpcl.cn/post/7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