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

世卫“辟谣”阿斯巴甜致癌背后

世卫“辟谣”阿斯巴甜致癌背后

  作 者丨叶碧华,李以晴

  编 辑丨骆一帆

  图 源丨视觉中国

  据世卫组织官网14日消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下称联合专家委员会)发布了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

  经过审查现有的科学文献,两方面的评估都指出癌症(和其他健康影响)方面的现有证据存在局限性。最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第2B组),联合专家委员会则重申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

  致癌程度仍需验证

  阿斯巴甜学名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一种人工合甜味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制品。包括减肥饮料、糖、明胶、冰淇淋、酸奶、早餐麦片、牙膏、止咳药水、维生素咀嚼片等均有使用阿斯巴甜,最为人所知的无糖可乐也有用该类甜味剂替代蔗糖。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建议不要使用安赛蜜、阿斯巴甜、糖精等非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降低非传染性疾病风险。但如今联合专家委员得出的结论则认为,所评估的数据表明没有充分理由改变以往确定的阿斯巴甜每公斤体重0-40毫克这一每日允许摄入量。委员会也重申人们可在每日限量内放心食用。

  例如,假设没有其他的食物摄入,一罐含有200300毫克阿斯巴甜的减肥软饮料,体重70公斤的成人每天要饮用9-14罐以才会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

  国际饮料协会对此发文称,人类每天可以安全摄入的阿斯巴甜含量并不比芦荟和其他数百种物质的危害,这意味着目前含阿斯巴甜的食品和饮料是安全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承认,该机构并不是根据阿斯巴甜的实际摄入量进行风险评估的合适权威机构,同时也“不提供健康建议”。

  “人类和动物致癌性的证据有限,致癌性如何发生的机理证据也有限,目前需要开展更多研究来完善我们对食用阿斯巴甜是否构成致癌危害的理解。”来自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专著规划的Mary Schubauer-Berigan表示。

  世卫组织营养和食品安全司司长Francesco Branca也表示:“对阿斯巴甜的评估表明,虽然在常用量方面安全性不是主要问题,但已对潜在影响作了描述,需要通过更多更好的研究来进行调查。”

  据悉,阿斯巴甜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所归类的第2B组是最高4个级别中的第三级,并且通常用于存在有限但不令人信服的人类癌症证据情况或具有令人信服的实验动物癌症证据情况,但不能同时用于两种情况。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分类能反映某种物质是否会引起人类癌症的科学证据的强度,但并不反映在特定水平下发生癌症的风险。

  世卫组织食品和营养标准和科学建议处处长Moez Sanaa表示,未来需要开展更好的研究,在现有队列中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并重复开展饮食问卷调查。并需要开展随机对照试验,括与胰岛素调节、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相关的机理途径的研究,特别是与致癌性相关的研究。据悉,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世卫组织将继续对新的证据进行监测,并鼓励独立研究小组进一步研究阿斯巴甜与消费者健康影响之间的潜在联系。

  代糖争议背后是产业博弈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人工代糖饮料(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ASBs)应运而生并逐渐流行。人工代糖饮料,即人们熟知的“0卡代糖饮料”,该饮料在制作过程中使用没量的代糖取代原本的白砂糖、蔗糖或果糖。

  其中,由于阿斯巴甜是人工高倍甜味剂,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因此在达到相同甜度的情况下,使用阿斯巴甜这类甜味剂还可以为企业节省成本。

  据艾瑞数据,我国无糖饮料市场从2016年的约32亿元翻升超过4倍达到2021年143亿元,预计到2026年,现有物质发展下无糖饮品市场可达301亿元。同时,新物质如阿洛酮糖的批准还会激发新增量市场。目前,我国处于无糖碳酸饮料发展初期,无糖茶饮处于爆发初期,销量占比仅占5.2%;其他饮料品类中也具备潜力,尤其是市场占比较高的功能性饮料、果汁饮料、蛋白饮料等也是无糖饮料新的渗透方向。

  事实上,多年来业界围绕蔗糖、代糖的乃至于近年兴起的天然代糖的争议一直络绎不绝,背后涉及到蔗糖产业链、食品添加剂产业以及各类消费品公司的利益,十分复杂。

  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卓勤认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做到能量平衡,就不需要刻意规避白糖,也不需要选择甜味剂来代替。

  更重要的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与生活品质的提高,日常食用的蔬果、粮食都在致力于提升甜度和营养价值。在大家热烈讨论哪种糖有害哪种无害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现代人早已变得更容易摄入越来越多的糖。

  “目前来看,甜味剂作为蔗糖替代物已经形成一种趋势。”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华霄认为,甜味剂并不是必然选择。“根本问题是当前消费者从食品中摄入能量过多,超过了人体正常需求。”

  这次世卫的联合声明,对于饮料企业来说无疑是放下了心头大石。国际饮料协会理事会执行董事Kate Loatman表示:“联合专家委员得出阿斯巴甜是安全的这一综合结论基于四十多年来极具分量的科学依据,以及90多个国家/地区的食品安全部门的正面结果。”他表示,这将进一步增强人们对阿斯巴甜安全性的信心。

  Kate Loatman表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不是食品安全机构,它现在正式承认,阿斯巴甜造成的危害并不比芦荟和其他数百种物质的危害大,这些物质根据其描述都属于证据“有限”和“不完全充分”的分类。虽然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透露的观点可能产生危言耸听的猜测,或将引起消费者不必要的恐慌,但其已经听取世卫组织和粮农组织联合专家委员会的意见。作为适合全面评估阿斯巴甜摄入安全性的全球权威机构,该委员会再次查明了阿斯巴甜的安全性。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抛开摄入量谈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公布的允许每日摄入量并没有变化,公众因此也不必恐慌。

  “更何况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致癌物分级中,牛肉、猪肉的分级比阿斯巴甜还更高。”朱丹蓬认为,此次公告再一次确认阿斯巴甜安全性,有助于消除产业端及消费端的担忧。